李云松委员:
您好!您提出的《关于建设陕西省国际产教融合基地的提案》(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第673号)收悉,现答复如下:
我市市域现有各类本科和职业院校206所(市属各类本科和职业院校88所),其中:普通高校45所、高职院校18所、中职学校65所、技工院校78所。目前,普通本科和职业学校与760多家企业开展了定向班、订单班、共建学院等不同形式的合作办学,建立了25个企业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在23所学校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建立了职教集团和技能大师工作室。打造了10个市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每年为社会培养技术技能人才3万人和高技能人才1万人,开展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培训5万人次以上。
一、西安市产教融合工作成效
(一)坚持规划引领。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有关要求和精神,进一步促进我市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深度融合,充分发挥西安市产业和教育资源优势,引导企业主动参与,深化教育创新改革,加快推动产教深度融合。我市坚持加强政府统筹规划,始终将产教融合工作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贯穿到区域发展、产业规划、城镇化建设和重大生产力布局等各个环节。抢抓国家中心城市、关中平原城市群、“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机遇,将产教融合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工作结合起来,实现同步规划、同步实施。截止2023年底,我市已培育13个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了20个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打造了13个市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开设了40个产教融合型重点专业。
(二)坚持政策支撑。近年来,西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产教融合的引擎作用,先后出台了《西安市校企合作促进条例》《西安市深化产教融合实施方案》《西安市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西安市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围绕现代产业体系19条重点产业链,统筹西安市产业、教育、科技资源优势,构筑“一总两带”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总格局,强化立体联动“孵化器”、科技成果“加速器”、两链融合“促进器”三大功能,聚焦重点产业、行业发展需求,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构建产教融合示范区、产教联盟、实训基地等产教融合体系,从调结构、促升级,创机制、破壁垒等方面寻求突破,集中力量破除体制障碍、领域界限,解决“卡脖子”问题,创新完善制度供给和体制机制,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实现全要素深度融合,已经形成产业和教育良性互动、相互支撑的良好发展态势。
(三)坚持资金支持。主动加强与国家和省级发改部门密切对接,依据国家和省级投资政策方向,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预算内资金支持。及时落实建设项目资金配套政策以及服务业转型升级支持政策,尤其在市预算内基建资金的安排上,始终优先支持和重点倾斜于产教融合项目建设。2023年,西安市申报第二批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方案已通过省级审核,已上报国家发改委,目前正在审批之中。“十四五”以来,从市预算内安排资金支持职业教育项目建设13000万元,为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产教融合实训基地项目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8000万元,为西安文理学院产教融合实训基地项目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8000万元,极大提升参与国家产教融合发展能力和水平。
二、国际产教融合情况
(一)“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基本情况:2015年5月,在西安交通大学首倡发起下,“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在西安正式成立。联盟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以首倡“丝绸之路学术带”为内涵,推动“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和地区大学之间在校际交流、人才培养、科研合作、文化沟通、政策研究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目前,已有37个国家和地区的150余所高校参加大学联盟,成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平台。
(二)秦创原平台建设情况:为挖掘利用好陕西科教资源,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创新成果与产业发展紧密对接,2021年全省启动建设秦创原平台。经过三年的不断探索实践,已逐步构建起“挖掘—落地—服务—展示—打榜”全链条推进机制,助力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加速落地转化。西安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陕西科技大学等多所院校推动产学研合作落地,促成多个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产学研金”深度融合。
三、下一步工作重点
下一步,我市将结合您“关于建设陕西省国际产教融合基地”提案,指导高新区发改部门做好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产教融合项目的策划申报工作,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同时进一步加强与省级相关部门的对接沟通,会同省级相关部门在下一步布局建设陕西省国际产教融合基地时,综合考虑整合省、市各类平台载体,聚力打造陕西国际产教融合的标志品牌,并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优化产教资源,打造产教融合型重大平台载体。发挥秦创原总平台作用,以重大项目和创新平台建设为抓手,加强创新资源开放聚集和优化配置,充分发挥西部科技创新港、翱翔小镇、西部云谷等科技资源优势,建设科技创新平台、产教融合协同创新平台、成果转化平台、知识产权和技术要素交易等平台,完善平台管理运行体制机制,全面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二是创新发展机制,优化人才成长环境。坚定不移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大力营造浓厚的尊才、惜才、爱才氛围,打造一流的全要素人才发展生态。实施高层次人才“引培计划”。推动“西安英才计划”,建立高层次人才引进机制和培育机制,推广创业导师制,支持高校聘任高层次人才为创业导师,发挥英才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的作用。
三是完善职教体系,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聚焦西安市现代产业体系,强化顶层设计,优化结构布局,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围绕区域重点产业、行业领域发展需求,建立以社会需求和产业发展为导向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扶持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现代农业、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人工智能等产业需要的新兴专业,形成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
四是突出区域特色,推进产教融合型重大项目建设。以重大平台为载体,以重大项目为支撑,聚焦产业体系,组建“行业特色鲜明、引领作用突出、服务能力显著”的产教园区、职业教育联盟(集团),校企共建产教融合型实训基地,构建具有“西安特色”的“园区+基地+联盟(集团)”产教融合的结构布局,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
西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4年5月15日
(联系人:秦 剑 郭昌生 电话号码:86786331 传真号码:86786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