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发改委相关负责同志参加《党风政风热线》介绍“落实双碳行动,共建美丽家园”相关工作情况

近年来,我市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持续性、突破性改善。今天《党风政风热线》节目围绕“落实双碳行动,共建美丽家园”等话题展开。

邀请西安市发改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张军胜,西安市发改委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处处长任玉堂,西安市生态环境局辐射与总量处处长殷新明,西安市新城区发改委主任黄贞做客直播间与大家交流。

西安市发改委:强化节能降碳,助力绿色发展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大会上郑重宣布“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对世界和全人类发展负责任的关键举措,是对构建人类文明共同体的重大贡献。今年6月15日,我们即将迎来第10个全国低碳日,今年低碳日的主题是:“落实双碳行动,共建美丽家园”。

西安市发改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张军胜介绍,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西安,作为国家副省级城市和国家中心城市,积极对标国家和省上工作要求,及时谋划,科学决策,立足西安实际,2023年5月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市发〔2023〕9号),从不同领域明确了碳达峰碳中和的方向和实施路径,积极稳妥和持续推进我市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同时,加快构建我市碳达峰碳中和政策制度体系,目前工业、住建、交通、科技、公共机构等领域碳达峰工作方案以及减污降碳实施方案都已经陆续制定印发,我市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

节能降碳是“双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安市发改委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处处长任玉堂介绍,“十三五”时期,我市单位GDP能耗、碳排放强度累计分别下降24.1%、21%,双双超额完成省定目标任务,能耗、碳排放强度均低于全国、全省平均值四成以上,节能降耗成效显著。

西安市新城区发改委主任黄贞介绍,新城区区位地理优越、产业积淀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公共服务完善、创新潜能蕴集。“十四五”以来,新城区产业体系不断完善,“双碳”产业快速发展,数字经济创新发展,主导产业高质量发展,特色产业蓬勃发展,综合实力不断攀升。

听众千先生拨打节目热线咨询:问温室气体和碳排放指的是什么?作为普通市民,我们能为减少碳排放做些什么?

减少碳排放市民怎么做

西安市生态环境局辐射与总量处处长殷新明回复:温室气体是指大气中吸收和重新放出红外辐射的自然和人为的气态成分,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六氟化硫和三氟化氮。碳排放是指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燃烧活动和工业生产过程以及土地利用变化与林业等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

对于咱们市民,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方式可以减少碳排放,比如节约用电、节约用水、节约用纸、节约粮食、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通过步行、骑自行车或乘坐公共交通出行等方式,都可以实现碳减排。西安市生态环境局正在配合省生态环境厅开展碳普惠平台建设,调动全社会节能减碳的积极性,对小微企业、社区家庭和个人的节能减碳行为进行量化并赋予一定价值,形成面向大众的“碳市场”机制,促进全民降碳。碳普惠平台可以量化公众的绿色出行等低碳行为,将低碳行为转化成低碳积分,用于兑换日常用品、商业优惠和公共服务等。欢迎广大市民朋友积极参与到“绿色出行,低碳生活”中来

听众党女士拨打节目热线咨询:我是企业的一名员工,这几年企业发展也在朝着能源转型、产业升级方向努力,特别想了解下全市在“双碳”工作开展以来都取得了哪些成效?

“双碳”工作取得的成效

西安市发改委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处处长任玉堂回复: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有关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部署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融入新发展格局,围绕“六个打造”奋斗目标,积极稳妥、有序推进工作落地落实,“双碳”工作开局良好,取得了一定成效。

在能源绿色转型方面,坚持把促进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发展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网络,推动电力系统更加清洁低碳,电气化水平不断提升,可再生能源应用快速发展,能源结构持续优化。2023年,全市用电量585.47亿度、天然气用量40.66亿立方米,分别同比增长了10.05%、3.86%,占全市能源消费总量的75%。光伏装机规模达到1153.4兆瓦,地热、污水等可再生能源供暖面积1700万平方米,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稳步推进。

在产业结构升级方面,产业发展规模逐年壮大,城市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和区域吸引力得到全面提升,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截止2023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71:34.53:62.77,第三产业占比高于全国、全省(全国、全省第三产业占比分别为54.60%和44.60%),产业结构优化取得新进展。“6+5+6+1”现代产业体系逐步壮大成势,六大支柱产业产值和五大新兴产业营收分别增长10.1%、6.1%。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分别高于全国、全省4.4和4个百分点,先进制造业百强市位居第11位,较2022年再晋1位。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太阳能电池产量5067.88万千瓦,增长1.6倍,占全国的9.4%;生产新能源汽车98.38万辆,同比增长25.9%,占全国的10.4%,产销位居行业前列,成为全国重要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推动氢能产业链建设,西北首条氢燃料电池电堆生产线建成投产。西安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和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成功入选国家建设名单,成为全国首个不靠海不沿江的“4枢纽+1基地”综合物流枢纽城市。文化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旅游业总收入3350亿元,同比增长65.1%。

在绿色出行等方面,“地铁+公交+慢行”绿色低碳出行体系不断推进,轨道交通总里程达到252.6公里,公交站点达7355个,共享单车投放29万辆,中心城区500米半径公交站点实现全覆盖,地铁公交接驳率提高至98%,主城区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8.13%;新能源车辆迅速推广,新增或更新的公交、出租和网约车辆新能源比例达到100%。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初见成效,创建了一批绿色工厂、绿色园区,打造了一批绿色供应链、绿色产品。其中国家级绿色工厂78个、绿色园区3个、绿色供应链6个、绿色产品8种,省级绿色工厂102个、绿色园区2个、绿色供应链6个、绿色产品22种。积极发展绿色建筑,2023年全市城镇新建绿色建筑面积达到2794万平方米,新开工装配式建筑401个、1721万平方米,占新建建筑比例约40%。深入开展“节约型机关”创建,全市成功创建1015家,市级机关达标率100%,区县、开发区所属机关达标率95.8%,同时成功创建“无废机关”67家。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促进农业固碳增效,农作物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率为97.97%,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1.31%,农膜回收率达到85.98%。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积极推动秦岭国家公园建设,生态保护修复总面积3.5万公顷,新增植被面积0.65万亩,森林覆盖率和森林生态系统碳汇持续提升。

下一步,我们将立足西安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关于“双碳”工作的决策部署,加强统筹协调,扎实推进各项工作,从4个方面巩固和扩大工作成效。一是继续推动工业、交通等重点领域清洁低碳转型,持续强化各领域节能增效行动的深度与广度;二是不断优化本地电网结构,加快建立多层次协同、基础功能健全的电网体系,加速构建我市新型电力系统;三是以“绿色生态小区”建设为突破,探索开展绿色生态城区试点,全面推动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四是以西咸新区全国碳达峰试点园区建设为抓手,探索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新路径,带动全市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取得新突破

听众严先生拨打节目热线咨询:我是解放路居民,看到民乐园步行街的红火热闹,很开心,想了解一下,新城区下一步如何促进消费提振经济?

新城区如何促销费

西安市新城区发改委主任黄贞回复:一是明晰传统商贸板块发展思路。结合幸福林带区域、西京医院区域、解放路区域、大明官区域等“四大板块”发展定位,确定全区商贸业发展思路。利用交通便利、生活配套齐全的条件,逐步扩大区域优势,打造优势产业综合区。

二是推动各区域商业升级转型。针对解放路商圈消费力趋缓、商业体同质化竞争激烈等现状,将进一步整合商圈内商业楼宇资源,引导企业合理布局业态,倡导商贸向商务转型。支持长缨路商圈大型市场特色化专业化转型;鼓励康复路商圈32家专业市场差异化发展,依托康复路小商品国际贸易中心和专业外贸商业协会,借着丝路东风“出海”贸易,进而拉动区域经济持续增长。

三是创新发展会展与节庆经济。加快“商文旅融合”产业联动,积极发挥会展节庆活动对拉动旅游消费的积极作用,策划打造和重点引进一批与新城区优势产业、优势资源相结合的产业推广重点品牌会展活动,做强做优新城国际茶文化节、全民消费节、“流光溢彩·新城夜”等区域性特色品牌,用好易俗社、永兴坊、民乐园皇城里等特色商业街区名片,鼓励举办与特色经济相促进协调的文创艺术、市井文化类展会活动,推动新城区消费市场稳步提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