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深入开展营商环境突破年活动。积极推进招标投标领域创新改革,以“数字+招投标”营造公平便利的公共资源交易环境,形成了一些好经验好做法,被国务院督查组评选为2024年度国务院推动高质量发展综合督查发现的有效做法,并且在全国宣传推广。
强化数智赋能 提升交易活动便利性
西安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推出的智慧移动交易系统(西安交易APP)上汇聚了招投标信息查询、业务办理、移动参与招投标等多项功能。西安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业务一处处长樊鑫介绍到,“西安交易”APP的上线,是中心强化数字赋能强有力的举措,较传统的招投标是颠覆性的发展与改革。
郭雪是陕西明珠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经营部的工作人员,在近期公司参加的投标项目中,她深刻地感受到了“智慧移动+指尖交易”带来的便捷。
此外,西安交易平台还与全国电子营业执照库数据对接,投标企业使用电子营业执照扫码登录电子交易系统、进行电子签章、企业基本信息自动导入,实现企业信息免填写、材料免提交、信息可校验,有效解决企业跨区域登录交易系统难、基本信息核验难、企业信息填报繁杂等问题。
创新评标模式 提升交易活动公平性
西安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还在全国率先推出“暗标盲评”创新改革,运用数字化手段屏蔽投标人信息,专家在隐藏企业名称的情况下进行评审,有效解决评标专家打感情分、关系分等问题。
同时,探索实施分散席位制评标,实现评标专家随机抽取、评标席位随机分配、评标系统在线沟通、评标过程同步打分,有效防止评标专家相互干扰、暗示诱导、串通评标等难题。
陕西建工第七建设集团有限公司通过“暗标盲评”及专家分散席位制的评标方式,成功中标一个项目,企业工作人员称,这种评审改革,更能凸显专家评审的公平公正。
聚焦降低成本 减轻经营主体负担
我市在招标采购领域全面实施“线下不见面、线上面对面”的“不见面开标”模式,大幅提高开标效率,降低投标企业人员、交通、差旅、时间等成本。去年共开展“不见面开标”5431场次,减少投标人往返约8.5万人次,节约交易成本约1.02亿元,不见面开标率达100%。
同时推进担保制度改革,对3年内没有失信记录的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少收、免收投标保证金。去年,全市58个项目采用信用承诺替代投标保证金,为投标企业释放资金约2900万元。大力推广电子保函应用,有效解决纸质保函办理繁琐、保函造假、投标企业信息泄密等风险。去年,运用电子保函10408笔,为企业释放资金8.90亿元。
显然,“数字+招投标”为市场主体创造了更加公平、高效、透明的营商环境。在专家看来,这也将吸引更多优质企业参与市场竞争,进而助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我市强化数字赋能,积极推进招标投标领域创新改革,受到社会各界和经营主体的一致好评。2024年12月,被国务院督查组评选为“2024年度国务院推动高质量发展综合督查发现的有效做法”,在全国宣传推广。
接下来,我市将深化拓展全省“三个年”活动,聚焦“八场硬仗”,聚力我市“深化六个改革”要求,充分立足于企业和市场需求,以新思路、新方法、新手段,继续加大“数字+招投标”改革创新,拓展智慧移动交易应用范围,打造“移动交易中心”,探索“远程异地+分散席位+暗标盲评”专家评审新模式,强化阳光交易平台建设,推动招投标领域营商环境实现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