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30项民生实事增强群众幸福感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西安坚持以人民的满意度为关注点,以创新的思路、务实的举措把民生工作融入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各领域全过程,2025年,我市将大力实施 30 项民生实事,逐步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

一大早,在新城区胡家庙街道长缨东路社区,80岁的赖吾莲老人来到社区养老服务站,咨询最近经常出现的头晕、腿脚发麻症状,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老人体验了全新的智慧健康驿站体检,还与西安电力中心医院的医生进行了远程视频连线问诊。她告诉记者,自从家门口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提供助医服务后,一些小问题家门口就能解决,这让她觉得十分方便。

长缨东路社区养老服务站在助医方面,不仅引进了超短波、磁疗治疗仪等一体化检测设备,还开设推拿按摩、艾灸拔罐等特色项目,配备专业化医师团队,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社区、服务到家。同时这里还提供助餐、助洁、助急、助浴等助老服务,并开展健康讲座、日间照料、康复辅具租赁等延伸事项,这些嵌入式服务进一步满足了群众的养老需求。

在加大开展嵌入式服务工作的同时,我市全面加快乡村振兴步伐。在长安区,五台街道的西尧村在通过科学规划引领和美丽村庄塑造后,群众生活如今在如诗如画的乡间美景之中,这里错落有致的美丽庭院,干净整洁的街道让人印象深刻。西尧村在全市率先完成垃圾、污水、改厕三大革命,先后荣获省市美丽宜居示范村、“美丽庭院”示范村等殊荣。如今,西尧村还全面实施“积分制”,深入开展“美丽庭院”创建评比活动,激励群众从“袖手看”到“争着干”,还建成村史馆、家风家训广场、主题公园,让好家风培育好民风,形成好村风。我市乡村的美丽蝶变离不开政策的有效实施和乡村治理的扎实推进,如今在全市范围内,已经形成了“村点出彩、沿线亮丽、连片成景”的美丽乡村新格局。

在刚刚结束的市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提振了全市上下加快高质量发展步伐的信心和决心,2025年,三十项民生实事将全面提升西安市民的生活质量。就业方面,面向高校毕业生提供市场化岗位10万个、就业见习岗位2万个,开展职业技能培训6.8万人次;教育方面,开工新建扩建高中8所,年内完成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幼儿园11所,新增学位1.53万个;医疗方面,建成省级示范中医馆45个、中医阁100个,全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互认项目超过200项;服务方面,完成65个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项目建设,新增“高效办成一件事”服务事项10项;西安将持之以恒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民生保障工作中持续不断出硬招、真招、实招,全力解决群众所需所盼,努力通过一件件掷地有声的民生实事,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